佛入灭后100年至400年佛教的分化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03-19 21:06
据北传佛教记载,佛陀逝世后百年顷,摩揭陀国有摩诃提婆(Mahadeva,大天),识见高迈,聪明睿智,不满传统传承教义,提出五条新见解,主要是关于修行至最高标准之阿罗汉仍有五种局
南无地藏王菩萨
       据北传佛教记载,佛陀逝世后百年顷,摩揭陀国有摩诃提婆(Mahadeva,大天),识见高迈,聪明睿智,不满传统传承教义,提出五条新见解,主要是关于修行至最高标准之阿罗汉仍有五种局限,即:(1)余所诱-----虽脱离一切烦恼,仍有常人之生理机能与情欲,(2)无知------虽已断了烦恼的无明,仍有无知之处;(3)犹豫-----对修行解脱虽无任何疑惑,而对一些世俗事物仍有疑惑;(4)他令入-----虽已证知果位,但必须是经由他人的指点;(5)道因生起故-----必须不断发出苦哉的叹声,至诚称苦,才符合教义。这些虽曾遭到上座长老们的反对,被斥为“五事妄言”,但是,一时附合大天“五事”说的徒众很多,遂逐渐演成大众部。
       总之,关于上座部和大众部形成的原因,南传与北传的记载不同,南传强调是因戒律上的分歧所致,北传强调是因教义上的分歧所致。其实,佛陀在世时,弟子就有重“戒”与重“慧”的差异,佛陀又往往是依每人不同资质,分别情况,应药予药地进行说教,故各有一能,各得一体,渐次发生或尊内容重自由,或重形式尚保守的不同趋向,这是很自然的;况且佛陀逝世百年后,当中至少隔有几代人,师承有异,时代潮流有变,各地区语言风习不尽相同,加之交通有碍,沟通不易,凡此种种都可以造成分歧的加剧,而致分裂产生。
倘就其社会根源分析,则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很有关系,如毗舍离当时商业比较发达,豪商很多,财产私有得到社会的公允,所谓“十事”之争的中心内容,就是能否接受布施和私蓄金银财物,东西方比丘的所见不同,正反映了这种地区的差别。
       关于分裂的部派名、时间、地点、原因等,南传和北传的说法也很不一致。依北传记载,先是大众异说频起,到佛入灭200年顷,先后分裂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溉部、乡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合本末共9部。上座部保持不久也异说纷出,到佛灭300年顷,说一切有部(说因部)出,根本上座部因势弱退居雪山地方改称雪山部;后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犊子部,从犊子部再分出法上部、贤宵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后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化地部,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佛灭300年末期,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饮光部(善餐部),佛灭400年顷,再分出经量部(说转部);这样本来共11部。这上座部系本来11部加上大众部系本来9部,共有20部派,这就是古来称为的大乘20部,其中以有部(即说一切有部)为诸派中小乘正统传承。
       若依南传记载,则自佛灭100年至400年间,部派竞起,从大众部分出鸡撒部(午家部)、一说部;从鸡溉部又分出说假部和多闻部;从大众部又分出利多山部;这样该部系本来共6部。从上座部分出化地部、犊子部;又从犊子部分出法上部、贤胃部、六城部(密山林部)、正量部;从化地部分出说一切有部、法藏部;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饮光部(迎叶遗部)、说转部、经量部;这样,上座部系本来12部,加上大众部系本来6部,共计18部派。


以上信息由大庄严佛像公司地藏王菩萨制作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