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第二次集结的由来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7-03-19 21:07
佛教僧团分裂、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形成。
      从释逛牟尼逝世后的100多年起,佛教教团开始分裂,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据南传佛教记载,佛陀逝世后110年顷,拿揭陀国东北建立的毗含离国的比丘,在戒律方面实行改革,创十事新法,称为“十事”或“十净”,意即10项新的规定,即:(1)角盐净,即听许贮盐于角器而随时食用;(2)二指净,即午后日影偏西二指之长仍可进食;(3)他聚落间净,即食之后复可以到他处就食;(4)住处净,即在同一教区者可分别举行念诵戒律和忏悔仪式;(5)赞同净,即开会议决人数不足而有效;(6)所习净,即允许按先例行事而不为违律;(7 )攒摇净,即可饮未经搅动去脂的牛乳;(8)无缘坐具净,即可用随意无贴边的坐具;(9)饮阁楼疑净,即可饮经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10)金银净,即可接受持蓄金银财物。
      从西方前来当地巡化的阿难弟子耶舍(yasas)发现后,指责其持蓄金银物品等行为违犯教规,不但拒绝接受,并说服商人施主不施金银物品给当地比丘。于是,毗舍离的比丘认为耶舍公然在白衣(指群众)面前进行诽谤为有罪,遂将其摈斥国外。耶舍回到西方各地进行游说,邀请奢德老宿700人,在毗舍离举行结集,判定“十事非法”,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结集,或七百结集。这次结集纯系以纠正戒律为中心,主持与参加大会者为保守派的长老比丘,故称这一派为上座部。另据锡兰《岛史》和《大史》记载,坚持“十事”的比丘又集合徒众万人,另行大结集,此派称为大众部。
罗汉彩塑像


以上信息由莆田市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脱胎十八罗汉制作部整理提供